“老杨,剪掉这些枝条太可惜了嘛?”
“舍得舍得,有舍才有得,修掉弱枝,留下壮枝,明年才能结出好果子。”6月下旬,在黔南州罗甸县板庚社区龙洞组一片砂糖橘基地里,基地负责人杨旭芳一边给果树剪枝,一边给来基地了解情况的李万刚解惑。
杨旭芳示范修枝。
“他非常吃得苦,还肯钻研,为人很好。”说起杨旭芳,附近的群众都非常佩服他吃苦耐劳、持之以恒的创业精神。
2006年,杨旭芳通过转租的方式租下了100多亩山地,带着家人跑到山上当起了“山大王”,将所有的积蓄押在当时很荒凉偏僻的山地上。那时,杨旭芳自己也没想到,经过14年的努力奋斗,100多亩的荒山变成了绿意盎然的果园。
“如何才能够利用好这片土地。”杨旭芳告诉记者,最初他尝试种植火龙果,但由于地理条件气候等各种原因,加上本身技术欠缺,火龙果创业最后以失败告终。后来又改种杨梅,刚开始他家的杨梅销量一直不错,这大大地坚定了他发展种植产业的信心。
杨旭芳向信用社工作人员介绍基地发展情况。
但是有一年,杨梅发生滞销,大批杨梅下树后卖不出去。
“倒掉又可惜,索性就留着,但是留要有留的办法。”面对困难,杨旭芳没有气馁,他想,既然鲜果销售这条路走不通,看看能不能想想其他办法,就尝试自己摸索做杨梅酒。不料几年后,他独家秘方的杨梅酒因质量、口感等倍受市场青睐,名气越来越大。每年他都要酿2000斤杨梅酒,按照15元/斤的价格销售,每年杨梅酒的收益可达3万余元。
2011年,杨旭芳从福建引进了新品种——“大五星”牌枇杷,回到自己基地种了30亩,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。
“这个新品种,不仅个头大,而且口感极佳。”杨旭芳说。如今,他的基地里已经形成了以种植砂糖橘和枇杷为主,以酿造杨梅酒、开榨油作坊为辅的“多点发力全面推进”的发展模式。
“东边不亮西边亮。”杨旭芳说,目前枇杷、杨梅酒和榨油作坊都有了收益,枇杷产业已经成了他的几个产业中最来钱的,2019年30亩枇杷产值就超过了10万元。70多亩砂糖橘要到2021年才挂果,还需要倾注更多精力。
今年,受疫情影响,杨旭芳的几个产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。
“疫情期间也要正常给大家发工资。”杨旭芳告诉记者,他的基地里工人们的工作并没有受到影响,大家还是像往年一样为果树除草、修枝。
“现在我们基地长期雇佣的工人有5人,在果子采摘期忙不过来的时候,会再增加10余人,按照100元/天发放工资。”村民黄小满告诉记者,她已在基地务工一年多了,基本每天都在上班,一个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资,这可以说是一笔很丰厚的收入了,解决了家里的日常开销。
在基地里务工的村民们都不知道,在这种“特殊时期”,杨旭芳早就遇到了资金困难。
“杨旭芳是一个有长远发展眼光的人,而且足够大胆,有毅力。”了解到杨旭芳的困境,板庚信用社立即派信贷员到基地调研,在原先5万元贷款基础上,追加授信18万,结合抗疫贷、创业贷和人行再贷款等金融政策共向杨旭芳发放低息贷款23万元。
有了信用社的这笔低息贷款,杨旭芳再无后顾之忧,他更加努力了。
“只要看到砂糖橘和枇杷长得好,就觉得喝水都是甜的。”杨旭华说。创业最需要家里的支持,杨旭华是幸运的,母亲和爱人是他坚强的后盾,两个孩子不用他操心,他就全身心投入当自己的“山大王”。
来源:黔南日报
注: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,侵权即删!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