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15日,“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”主题采访报道媒体团走进贵州赤水市丙安镇,烈日当空,一位“独臂”村民的出现,迅速抓住了大家的眼球。
他叫刘青平,穿一件灰色短袖,留着干净利落的寸头,右边袖子空落落的。
9年前的冬天,在当地一家竹子切片厂务工的刘青平,因机器出现故障,在检修机器过程中突发意外,让他永远失去了右臂。
祸不单行,也在那段时间,妻子患上帕金森综合症,瘫痪在床,大女儿患上癫痫,家中老父亲也不幸脑梗发作,入院治疗。
接踵而至的噩耗,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。
“那时候我动了好几次念头,真想一死了之,但一想到自己走了倒是一了百了,亲人该怎么办?”回想起那段岁月,刘青平感慨万千。
家庭突遭巨变,面对家里两位年迈的老人,患病的妻子,以及3个年幼的孩子,失去右臂的刘青平擦干眼泪暗暗发誓,“只有一只手,我也要把这个家撑下去。”
没有了右臂,刘青平开始苦练左手砍伐竹原料。但砍伐竹原料原本就是重体力劳动,他一只手砍伐,不仅更加吃力,而且因重心不稳,还常常跌倒。
“一个人摔倒在竹林中,钻心的痛。”这些困难没有吓倒这位铁铮铮的汉子。一次次跌倒,一次次爬起来,慢慢地,他掌握了一只手砍伐竹原料的技巧,一年砍伐竹原料30吨,收入1万多元,他用一只手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。
在刘青平一家最困难的时刻,当地党委政府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:解决最低生活保障、医疗保障、教育保障,并送来了救济粮。各级党员干部也经常来看望,共同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。
2014年,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,刘青平一家通过精准识别,成为精准扶贫帮扶对象。一系列的扶贫政策以及党员干部们的大力帮扶,让刘青平一家的生活逐步好转。
但在刘青平看来,党委政府已经为他们做了太多太多,一家人也不能一味地“等靠要”。
“我更希望能够靠自己的劳动和汗水,实现真正的脱贫、真正的富裕。”刘青平袒露心扉。
近年来,遵义市全力推广石斛种植,因为劳动强度低、市场前景好,他一眼就相中了这个产业。
可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,种植石斛,刘青平无资金无技术,谈何容易?
此时,当地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又一次伸出援助之手。缺资金,来帮扶的党员干部帮刘青平申请产业资金、特惠贷;没技术,农技干部主动上门服务,手把手地为他传授种植技术。
有了资金和技术支持,刘青平信心百倍。白天照顾患病家人,晚上打着手电筒干,常常忙碌到深夜。
搭建大棚、种植幼苗、移植上山……在刘青平的精心培育下,他种植的石斛茁壮成长。
“党委政府和各界人士已经给了我太多的关心和帮助,还有很多人比我更困难,只要自己还能干得动,就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得更好。”
如今,刘青平已发展石斛种苗10余亩,原生态石斛种植近15亩,加上竹原料销售、务工等收入,每年收入达到了5万元,顺利脱贫。
身残不坠青云志,拼搏永葆赤子心。刘青平告诉记者,现在他感觉很满足:靠自己的努力有吃有穿,家庭和和睦睦,日子虽平淡却很幸福,这就是他梦想中的小康生活。
来源:人民网,贵州日报
注: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,侵权即删!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