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8日,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、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(贵州省戏剧创作中心)承办的“神秘的面孔·贵州戏剧面具展”在贵州省美术馆举行,400余件幽深神秘的面具,以及背后所隐含的贵州文化符号,吸引了众多观众前往参观。
此次展览的各类面具,为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收集珍藏,包括傩戏、阳戏、地戏、撮泰吉精品面具400余件,作品涵盖了清代、新中国成立以来等各个时期,品种多样,内容丰富,很多都是难得一见的精品。
展览现场。
据介绍,此次展览是自1988年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(当时为“贵州省艺术研究室”)在贵阳组织召开“全国傩戏学术研讨会”并举办“傩面具艺术形态展”、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在北京、上海先后举办两次“傩面具艺术展”以来,时隔30年再次举办展览。
展览现场,一件件神态各异的面具作品,无不散发着神奇的魅力,其中一件巨大的面具王,更是吸引了众多观众关注。该面具净高2.5米、宽1.3米,由千年古槐整雕而成,集贵州地戏面具和傩戏面具造型风格为一体,不仅气势宏大,而且构思巧妙、工艺精湛、造型奇特,各种脸相表情各异,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。
部分面具。
贵州民族大学教授陈玉平表示,早在1987年,贵州面具就在北京展出,着名戏剧家曹禺、着名民俗学家钟敬文等名家都前往参观,并给予了高度评价,认为对研究中国的戏剧史有着重要作用。曹禺先生更把贵州傩戏及面具和万里长城相媲美,发出了“中国戏剧史应当重新改写”的赞叹。
在陈玉平看来,此次展览与1987年的具有连续性,很好地反映了贵州面具的保存现状,对研究贵州民间戏剧的传承及进一步挖掘其民俗文化内涵,具有重要意义。“希望这样的展览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举办,并开展相应的学术研讨活动,甚至与一些展演活动紧密结合,从而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。”他说。
净高2.5米、宽1.3米的面具王。
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龙仕勇表示,自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成立以来,就一直致力于面具的收集、整理,并积极举办相关展览和研讨会。特别是1988年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(当时为“贵州省艺术研究室”)在贵阳组织召开“全国傩戏学术研讨会”并举办“傩面具艺术形态展”后,傩戏就成了国内戏剧研究的热点。此次从所收藏的上千件面具中精选出数百件展出,具有较高的美学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。希望学界在不忘老一辈艺术家辛苦付出的同时,也进一步深化戏剧研究,深化学术研究交流,促进贵州地域文化建设。
当天同时举办的研讨会上,专家们以致表示,在面对民族民间戏剧文化生态日渐式微、传承濒危的今天,组织此次贵州戏剧面具展,将有利于展现贵州丰富多彩、内涵厚重、外延广泛的民族民间戏剧艺术和造型独特、工艺精湛、风格各异的戏剧面具艺术,必将促进贵州民族民间戏剧和戏剧面具工艺的传承发展,也将增进广大观众对贵州面具戏和戏剧面具的了解,促进贵州民族民间戏剧的传承发展与传播推介。
来源:贵州都市网
注: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,侵权即删!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