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校学生展示剪纸作品
“叮叮叮”当上课铃声响起时,七星关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双胞胎姐妹嬴友飞、嬴友艳手牵手跑进了他们最喜欢的教学科目课堂,姐姐嬴友飞选的是毛笔书法,妹妹嬴友艳选的是美容美发。
左尖横、悬针竖、长斜撇,在老师的指导下,赢友飞的毛笔书法学得有模有样;嬴友艳则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美容洗头按摩,手法十分娴熟。
“每周一到周四下午,我们学校是开设综合实训课,目的是让特殊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,助推特殊学生多元发展,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。”七星关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务处负责人潘菊说。
据了解,嬴友飞姐妹是龙场营镇人,因家境贫穷,姐妹俩又是聋哑人,母亲很早就离开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,至今不知在哪,姐妹俩一直是爷爷在抚养。
随着姐妹俩逐渐长大,她们也走进了学堂,和众多儿童一样接受教育,但由于是聋哑人,两姐妹在龙场营小学读到三年级就无法跟上普通的教学进度,好在2015年,七星关区特殊教育学校第一次招生,姐妹俩才有机会继续读书。
“2013年前,特殊教育还是一个陌生词汇,家长、学生,包括教师对这个工作都不甚了解。”七星关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陈祥禹回忆,六年前,七星关区的特殊教育还是一片空白,直至2015年学校首次招生,特殊教育才正式走进七星关区群众的视野。
时光一晃,五年过去了,学校为残疾少年儿童专门设置的多功能教学教室越发全面,统合训练室、运动康复室、律动室、多功能心理室、家政教室、美容美发教室、蒙台梭利教具室等在这里一应俱全,成为了七星关区“折翼天使”们最美的“心灵花园”。
为帮助孩子们进行有效康复,七星关区特殊教育学校分为“启聪部”和“启智部”。“启聪部”为听力(言语)障碍儿童提供九年义务教育,开设沟通与交往、绘画与手工、律动等课程;“启智部”则偏重于为智力障碍、多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服务,同时针对重度残疾孩子,开设自闭症、语训和行为矫治康复训练课程。
“只要学生能听到一点声音,我们都会尽全力对他们进行言语康复训练,让他们能与他人正常交流。”走进七星关区特殊教育学校康复训练室,咿咿呀呀的学语声此起彼伏,经过两年的康复训练,这些特殊的孩子已经能听懂简单的提问并做出相应的回答。
“启聪部”和“启智部”的建立,不仅增加了特殊孩子康复的可能性,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机会。
“针对部分轻度弱智和视障、听障学生,学校更注重其文化成绩的提高,建立随班就读制,帮助他们进入普通学校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、一起活动。”陈祥禹介绍,这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,成绩优异的可以进入高等院校学习。
为了让残缺的花儿在特教这片沃土上快乐成长、幸福地绽放,近年来,七星关区不断补充设施设备,改善办学条件,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;同时将家庭贫困残疾学生纳入城市低保,住宿学生纳入寄宿生生活补助,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生活费用,保障残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。
据悉,2019年,七星关区6-15周岁适龄“三残儿童”有1203人,入学率达95.01%。
“下一步,我们将提升教师专业化教学水平,加大教师队伍建设,努力办成一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,努力让每个残疾少年儿童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教育。”陈祥禹说。
来源:毕节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
注: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,侵权即删!
我要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