葛镜桥,位于贵州省福泉市城东南2.5公里处。时云贵总督张鹤鸣撰《葛镜桥碑记》载,葛镜"前后三十年功始成此,其从容乐善,不吝不倦,岂世俗人所能企及万一者。予嘉镜之行,怜镜之死,又喜其桥成,而死得敉宁也"。1941年,茅以升组织交大学生应用现代力学原理测算了此桥结构,得出结论:葛镜桥各孔静重和对称活载,10吨重型汽车通过完全安全。由此可见,深藏大山深处的葛镜桥,堪称中国古代名桥,为西南桥梁之冠。
葛镜桥长52米,宽5.5米,高30米,横跨在麻哈江两岸绝壁之上。桥在绝壁之上起拱,借江心一礁石下脚,设计绝妙,用料考究工艺精湛,历经400多年,坚固如初。葛镜桥,于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葛镜,祖籍直隶永丰府滦州西南乡姚家庄,明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其先祖葛忠因“调北征南”,遂定居平越。其祖父葛云任云南大理指挥,镜青年时就读祖父处,在云南乡试中举人。历任云南例省祭官、兵备道等职。万历十四年(1586年)辞官回乡,热心公益,修庙建桥,竭尽毕生精力。次年,在杨义司修建兴佛阁一座,四周砌置石凳,阁后掘井一口,供过往客商憩息饮用。万历三十二年(1604年)到云南购回铜钟两口、古弥勒佛一尊,钟分赠月山寺及高真观,佛像供兴佛阁内。
平越城东麻哈江,每逢水涨,往往舟覆人亡。镜决心修建一桥将两岸连通,使这条驿道上的行人不受水涨舟楫难行之苦。初建于上游马腰河处,未成桥塌,故称“上倒桥”;再建于下游两岔河处,亦复水圯,故称“下倒桥”。虽两建两毁,其志犹坚,决心第三次建桥。将祖遗田产贱价出售,家人钗环饰物亦悉数变卖,筹足经费,遂带领妻室至江边盟誓:“亘石昨庆桥成矣,江流湍急桥复圯;持一片心盟白水,桥不成兮镜不死”。万历四十三年(1615年)镜遍觅能工巧匠,测定桥位,备料筹措,于次年兴工修建。日夜临工监督,并向贵州巡抚张鹤鸣祈檄运木架桥。万历四十五年(1617年)建成,葛镜于桥成翌年逝世,葬于城南樊家碑。镜虽离世,而民间传说歌颂,数百年犹不绝于耳。
夹立两崖如削成,俯窥江水黯无情。浮梁喜踏鼋鼍出,绝岸仍穿虎豹行。
云贵即今添小驿,偏沅自昔苦南征。独怜仗节题桥客,翻让区区葛镜名。
延伸阅读:
葛镜桥位于贵州省福泉市城东南2.5公里处。
葛镜桥又称“豆腐桥”。传说麻哈江为明代京滇古驿道必经之地,两岸绝避千尺,江水汹涌,每当春夏便洪水暴涨,给过往行人带来诸多不便。明万历年间,郡人葛镜以积善为怀,决心造桥便民,以利往来。起初葛镜两次建桥失败。仙人张三丰外出云游到此处得知葛镜两次造桥未成,于是托梦给葛镜,说要在江岸石壁上写有“砥柱”二字的地方下脚,并要在鸡叫之前,让福泉城每户人家磨一箱豆腐搬到麻哈江边,桥才能建成。葛镜顿时领悟。最终张三丰利用法术将豆腐点化成石料,帮助葛镜在洪水到来之前成功建桥。为此葛镜桥又称“豆腐桥”。
葛镜桥长52米,宽5.5米,高30米,横跨在麻哈江两岸绝壁之上。桥在绝壁之上起拱,借江心一礁石下脚,设计绝妙,用料考究工艺精湛,历经400多年,坚固如初。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其主编的《中国桥梁技术史》中评价其为“工程艰巨,雄伟壮观,为西南桥梁之冠。”
2006年葛镜桥作为明代的古建筑,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来源:博雅文化旅游网,腾讯
注:文章内的所有配图皆为网络转载图片,侵权即删!
我要评论